近日,攀枝花鈦產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全市三區兩縣有70余家鈦企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實現了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從2004年首家民營企業入主鈦領域,9年時間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鈦產業在攀枝花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猶如一匹黑馬,快速崛起。
然而,正當攀枝花鈦產業整體向前推進時,各涉鈦企業卻遇到了“原料配置調控機制不健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質量及產品檔次偏低”“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等困難和問題。
鈦產業對攀枝花的經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攀枝花鈦企業如何攻艱克難,朝著健康、持續和穩定發展的方向邁進?
崛起
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月19日12時許,記者來到鈦海科技有限公司采訪,總經理王俊峰的辦公桌上一本厚厚的項目規劃書格外顯眼。作為總經理,王俊峰不僅關注現有生產經營狀況,更看重企業擬建的20萬噸氯化法鈦白粉項目。
2004年以來,王俊峰與合作伙伴先后在攀建成了鼎星鈦業、鈦海科技、金港鈦業3家企業,并于2005年建成了全國首條用酸溶性鈦渣作原料的硫酸法鈦白粉生產線。
在攀枝花工業經濟轉型跨越的進程中,成功的不僅僅是王俊峰和他的企業。
2003年以來,在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我市大力推動地方工業民營化,并支持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釩鈦磁鐵礦資源綜合利用及釩鈦產品的開發,打造全流程的釩鈦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其間,我市毅然掀起園區建設高潮,先后建成6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尤其是攀枝花釩鈦產業園區為釩鈦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空間。同時,成立了“重大工業產業化項目推進領導小組”,制定釩鈦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及相關規劃等,推動釩鈦產業迅速崛起。
2004年以來,我市鈦產業完成了“驚人一跳”。來自市鈦產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04年以前,我市民營鈦企業幾乎為零,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涉鈦企業70余家,2012年全市鈦產業實現產值102.2億元。同時,建起了從鈦原料到鈦化工、鈦金屬兩大產業鏈。鈦原料方面,2009年以來,我市鈦精礦產量一直位居全國首位,占據全國總產量的60%-70%以上;鈦渣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5%-40%以上;鈦化工方面,我市企業數量、總產能、總產量在全國單一地區中居首,除金紅石、銳鈦兩大系列產品外,開發出了多個特種鈦白;鈦金屬方面,海綿鈦產能位居全國第二,鈦材生產有了一定基礎。基于攀枝花釩鈦產業發展,我市不僅榮獲“中國釩鈦之都”稱號,還被列為鋼鐵(釩鈦)國家新型工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實驗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發展
前進途中的近憂遠慮
“我們有遠慮,也有近憂。”市鈦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彭天柱說。去年10月以來,市鈦產業協會對全市鈦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調研,走訪了47戶鈦企業。
據彭天柱介紹,目前,我市鈦產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產能釋放不足。以鈦化工主要產品鈦白粉為例,2012年,全市總產能為49.21萬噸,但實際產量僅為27.9萬噸,而按照我市加快建設中國釩鈦之都的實施意見,到2015年我市鈦白粉產能要達到80萬噸。
他進而告訴記者,幾年來,我市鈦產業較快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從長遠來看,我市鈦產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或制約鈦產業健康、持續和穩定發展。
“企業數量不少,但產業集中度很低。”彭天柱告訴記者,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我市鈦白粉產能釋放不足的原因之一。據他介紹,目前國內鈦白行業龍頭四川龍蟒鈦業年產能為20萬噸,山東東佳等第二梯隊企業的單廠產能也在10萬噸以上。而攀枝花雖說企業數量、總產能、總產量在全國單一地區中居首位,但目前單廠最高產能僅為8萬噸,年產量超過3萬噸的企業僅有4戶,約70%的企業年產量在1.6萬噸到2.5萬噸之間。產業集中度低,也就左右不了市場,沒有多少話語權。反之,在國內外市場緊縮的背景下,2012年,四川龍蟒鈦業卻交出了年產18萬余噸的驕人成績。
在原材料配置、保障方面,我市鈦企業也面臨困境。據了解,鈦精礦(鈦渣)、硫酸、氯氣、蒸汽是鈦化工、鈦金屬這兩大鈦產業鏈主要的生產原材料。鈦原料方面,由于我市鈦企業,特別是鈦白粉企業規模小,流動資金不足,難以與省內外大型鈦白企業競爭,加之外地客商和社會游資大量收購,2011年下半年以來,曾兩次把我市鈦精礦噸價從1100元左右推高到2500元以上,每噸鈦渣的價格也曾一度高達8000余元。
對此,王俊峰深有體會。過去8年里,鈦海科技的鈦白粉既賣過全國最高價2.3萬元/噸,也賣過8000元/噸的虧本價。“依托攀鋼,通過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攀枝花硫酸法鈦白生產裝備、工藝技術、產品品質日益成熟。”王俊峰告訴記者,與龍蟒鈦業“硫—磷—鈦”循環產業鏈,山東東佳以高產量攤薄生產成本相比,在廢(副)產物綜合利用、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等現狀下,攀枝花民營鈦白企業既要消化硫酸、蒸汽、廢酸濃縮、硫酸亞鐵處理等方面增加的生產成本,又要應對鈦原料價格上漲,壓力很大。
“算上運費,我們自產一噸硫酸的成本達650元左右,與攀枝花本地市場的硫酸價格相差無幾。”市海峰鑫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革說,為降低生產成本,公司年產6萬噸鈦白粉生產線,配套建設了一條年產硫酸20萬噸的生產線,但由于運輸難題,效果并不理想。據他介紹,攀枝花釩鈦產業園區關聯企業每年生產需要的20余萬噸原料基本上都從達州購進,由于附近的鐵路貨場不具備裝卸硫酸的資質,只能選取汽車運輸,每噸原料運費達400元,是鐵路運輸的一倍。
同質化嚴重是我市鈦產業發展存在的又一問題。“目前,全市13戶鈦白企業中,除3戶特種鈦白企業外,全部采用硫酸法生產工藝。”彭天柱說,從國內外現有生產工藝、產能、市場需求看,硫酸法鈦白長期內很難出現“井噴”,而氯化法鈦白發展前景廣闊、利潤豐厚,但技術、環保方面的風險也很大。
與鈦產業白熱化競爭相比,我市鈦金屬(海綿鈦)則面臨氯氣等生產要素供應不足,技術尚未成熟,產業鏈條短等問題。
面對困難,政府、企業該如何作為?
目前,東方、鈦都、天倫等鈦白企業擴能項目穩步推進,新中鈦年產10萬噸金紅石鈦白粉已完成土地整理、場平等前期工程,鈦海科技年產20萬噸氯化法鈦白項目可研已完成;攀鋼已打通海綿鈦全流程,1.5萬噸海綿鈦生產線有望年內達產;云鈦實業已生產出目前國內最長、最寬、最重的鈦扁錠。同時,以鈦材加工為主的金河工業園也正加緊推進。
突破
提升鈦產業發展水平
“2011年全市純釩鈦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釩鈦鋼鐵相關產業合計產值約800億元,離‘到2015年釩鈦及相關產業銷售收入1600—2000億元’的目標差距巨大。必須制定產業詳細規劃、迅速做大礦業和強化政策扶持。”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栗素娟說,釩鈦磁鐵礦是攀枝花得天獨厚的資源,市委、市政府在《關于加快建設中國釩鈦之都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未來幾年要把攀枝花建設成為中國釩鈦之都。
栗素娟建議,組織專門機構或人員研究釩鈦產業發展和協調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制定詳細可操作的產業規劃;實施政策扶持,在資金、電價、土地使用上給予傾斜。
“‘十二五’已過去兩年,從兩年的情況看,我市鈦產業發展不快,不太理想。因此,切實抓緊做好“十二五”后三年的工作,對于全面實現鈦產業‘十二五’發展目標非常重要。”彭天柱說,要千方百計提高資源利用水平,要通過自主研發、引進、簡化、吸收和再創新、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將釩鈦磁鐵礦中鈦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到國家要求的20%以上;加快推進高鈦型高爐渣高溫碳化、低溫氯化技術攻關工作,實現高溫碳化低溫氯化中試線全線無障性貫通,實現攀鋼高鈦型高爐渣資源化再生,達到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加快推進利用攀枝花鈦礦制備富鈦料(氯化渣)工藝技術研究工作,突破其瓶頸技術難題,進而拓展和提升攀枝花鈦礦的利用領域和水平。
下一篇:宜昌將建中國最大的磷礦交易市場